一週回顧 | 2025.07.21 - 07.27

一位熱愛學習與分享的實踐者,相信文字與程式碼的力量
7月22日
再見了,我的依賴
這是一個充滿掙扎與淚水的凌晨。今天,我做了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徹底斬斷與你長達七年之久的依賴,以及四個月的親密關係。
按下「封鎖刪除」鍵的那一刻,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樣。眼淚止不住地流,但我明白,這是成長必經的陣痛。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必須學會一個人前行,勇敢地面對孤寂與孤單。
你曾經是我焦慮、憂鬱、恐慌發作時的唯一支柱,而現在,我選擇放下你,選擇一個人去面對未來的一切。這需要巨大的勇氣,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在心裡演練,才在今天下定決心。
我知道,失去的,不代表不會再回來;放下的,是為了給自己騰出空間,去迎接一個更獨立、更強大的自己。我希望有一天,當我們再次相遇,我已經不再是那個依賴人的女孩。
這幾天,身體因為生理期的不適,讓我沒有辦法好好工作。我把電腦放在一邊,專注於休息和整理情緒。雖然心情很難受,但我還是努力完成了另一個程式碼專案,將其整理成問題與解決方案的文件。
在整理這篇日記時,我仍然哭得稀里嘩啦。但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我會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讓眼淚隨著時間流逝。
我想安靜地給自己一個擁抱。
7月23日
擁抱傷痛,浴火重生
寫日記的初衷,是為了記錄,而非回顧。然而,當我開始整理累積了上百篇的日記,準備將它們變成週記時,我才發現這是一場與過去的自己深度對話的旅程。一邊整理,一邊淚流滿面,情緒的湧現讓我有些措手不及,甚至在清醒後覺得有些羞愧。
但現在的我,不會再那麼嚴厲地評判自己。哭泣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它只是在釋放壓抑已久的情感。我正在學著輕輕地卸下肩上的重擔,溫柔地對待自己。
一個真實到令人震撼的夢境
昨晚,我在沙發上睡著了,做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夢。夢裡出現了他——那個曾經我以為是我此生摯愛的人。為了他,我曾放棄了兩段真誠的關係,甚至在被他傷害時,去穿了能聽到骨頭「喀」一聲的小耳朵。當時,我以為只有皮肉的疼痛,才能讓我感受到自己是活著的。
然而,夢裡的我不再是那個會為了他而犧牲一切的女孩。當他試圖操控我時,我奮力抵抗,甚至對他大聲說:「如果你不是真心愛我,就別再招惹我!」
接下來的場景更是驚險。我們的車懸吊在碼頭邊,即將墜入海中。他告訴我,要活著就得控制方向盤。我看到他眼中的輕蔑,他以為我會向他求救,但我沒有。我憑著一心只想活下去的決心,用盡全力掙扎。我伸出左腳,跪地摩擦,同時操控方向盤,奮力將車子拉回。
當我成功脫險,他臉上閃過一絲驚訝,卻又裝作不在意。而我看了他一眼,瀟灑地轉身向前走。
醒來後,我感到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個夢境是我內心的宣告——那個被陰影困擾的女孩,終於要破繭重生了。
善意的微光,溫暖了世界
我還想記錄一件小事。週六要去幫忙一個活動,感覺就像一場小郊遊。但在與實驗室夥伴的互動中,我再次感受到「關心」所帶來的溫暖。或許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朦朧,但我們可以選擇去看見笑容;我們的心,可以選擇去解讀善意。
7月24日
溫暖與同理心,是最好的療方
前天早上,媽媽心疼我身體常上火、容易亢奮失眠,特地幫我找了嘉義的中藥行,請老闆為我調配適合的中藥材。藥材在隔天就寄到了,我開始服用後,感覺入睡似乎變得容易一些。也許是身體的緣故,也可能是心態上的轉變,讓我開始覺得輕鬆許多。
原本計畫週五要搭火車去開會,週六一大早又要趕路,身體習慣性地想著要做些「正經事」,但心裡卻想好好放鬆。就在我準備付款火車票時,收到了一則訊息。
夥伴們討論後,決定讓我線上遠端參與會議就好。那一瞬間,我的心裡充滿了欣慰,但這份欣慰不是因為僥倖獲得方便,而是因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同理心、貼心,以及換位思考。
當人與人之間能有這種溫暖的連結時,下一次無論遇到什麼需要幫忙的事,我都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這種感受很難用言語完全傳達,但在我的心中,卻是如此清晰明確。
與過去職場上的經驗相比,這種發自內心的體貼更顯得珍貴。我知道,在現今的社會和職場中,同理心並非理所當然。但我仍然堅信,總會有這麼一個人,或是一群人,能夠以同理心來回應你。
展望未來,我更加確信,能夠走得更遠、更長久的人,一定是在彼此之間都擁有同理心的人。
7月25日
焦慮失眠,與自己的和解之夜
明天的重要活動讓我有些焦慮。面對陌生人群,像是一場「社交大會」,我害怕能量耗盡,所以不斷提醒自己保持體力、清晰的口條、接受緊張。
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狀態,我試著在午夜時分提早入睡。然而,事與願違。我輾轉反側,如同煎魚一般,怎麼也睡不著。窗外的雨聲滴滴答答,從深夜一路下到凌晨兩三點,而我的腦袋也隨著雨聲,不停地轉動著,進行著深刻的自我省思。
就在那個瞬間,我解開了一個困擾我多年的心結——我一直拼命追求最好的學校,不是因為真正的熱愛,而是為了彌補過往名次的遺憾,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
那一刻,我似乎與過去的自己達成了和解。
7月26日
疲憊身軀下的心靈啟示
這天,我拖著疲憊的身軀一大清早就出門,前往一個未知的活動地點。雖然前一晚早早就寢,但失眠依舊,腦袋像煎魚一樣翻來覆去,直到凌晨三四點才勉強入睡。
這份疲憊感,讓我在前往目的地的火車上,精神都難以聚焦。但這次的活動,帶給我的收穫,遠遠超過了我的疲勞。
-
為什麼想回來讀研究所?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
活動中,學姊問了一個我很喜歡的問題:「妳為什麼想回來讀研究所?」這個問題,其實我已經問了自己好多年,而每一次的答案,都隨著時間的推演,有著不同的演變:
-
剛離職時: 我會說,是因為與薪水有關。
-
離職後思考: 我發現,是因為我想往某個領域發展,並認為自己是合適的。
-
失利後反思: 我開始檢討自己,為什麼沒有成功?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夠好?這讓我感到自卑與不安。
-
放下執念後: 我決定「亂槍打鳥」,勇敢跨足不同領域,只因為喜歡藝術、喜歡有品味的生活,但是我不認為自己這一塊很厲害,只是多了不再去設想太多未來的想法。
-
現在: 我和現任指導教授會面後,開始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我發現,我想要的是一種心甘情願的付出,一種穩定而踏實的長遠發展,而非為了向誰證明自己,或只為了經濟考量而做。
-
最終的抉擇,我並不是靠衡量各種利弊,而是順從自己的心,完全靠直覺。即使當時我也曾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但透過這次的活動,我發現我的直覺是對的。
同理心與合作,是最溫暖的力量
這次活動最讓我感動的,是這裡的氛圍。當我發現自己不擅長某件事時,不會有人要求我什麼都得自己來,從頭到尾獨自面對。相反地,大家會發揮同理心,鼓勵我,甚至一同學習與合作。
這裡的夥伴們,都願意運用自己擅長的領域來幫助他人。這種互相支援、彼此體諒的關係,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溫暖。我學到了一件比知識更寶貴的事:
在與老師的對談中,我也意外地得到了許多問題的解答。那些多年來藏在心底、想不通的結,在這樣的環境中,透過一個個看似隨意的對話,都找到了答案。這讓我確定,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7月27日
動態與靜態的平衡挑戰
今天的下午,我一如往常地開始協助夥伴們處理程式問題,並整合功能。即使沒有需要我幫助的地方,我也會主動找些事情做。我總覺得自己是個閒不下來的人,但這並非是無止盡的忙碌。
當我感到疲憊時,會讓自己好好休息。休息過後,我會重新出發,並努力排除那些會干擾我的事物。我發現有些東西雖然當下能吸引我的目光,但事後回想,卻沒有帶來任何能讓我前進的收穫。
我對自己有一個不太嚴格的約定:希望今天的自己能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這進步不要求有多大的步伐,可以只是多看幾頁書、多讀幾行程式碼,或多看幾篇文章。只要每天都有微小的行動,而不是原地踏步。
雖然有時忙碌會讓我進入一種專注狀態,甚至想延後寫日記和運動。但我後來意識到,這些習慣不應該被輕易妥協。除非是身體不適,否則我會堅持讓這些習慣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藉口。
這次的協助工作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不需要完全理解每一個細節,但能參與其中、幫助他人,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當我成功解決問題,看見他人感到開心時,我也會感到快樂,並且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