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Reading book - CAAD TALKS 2 Dimensions of Design Computation

Reading book - CAAD TALKS 2 Dimensions of Design Computation

此書核心主題

探討電腦輔助建築設計(CAAD)的發展歷史、關鍵研究人物貢獻、理論框架與教育應用,聚焦設計運算的多面向向度及未來的思辨。

米契爾的書中都關照到了這些議題,而且他認為人類總有超越空間限制的一天。在一次訪談中,他提到:「我們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利用實體空間的隱喻來描述電腦世界其實有很大的限制……我們現在用『虛擬社群』和『數位城市』這類空間化的概念來幫助我們適應與理解這個新東西,未來總有一天當你再次回顧這些名詞時,你會覺得挺好笑的。」

當我從這本書學會以的大觀的角度,站在這些大師的肩膀上往下看時,對這番話甚為有感。

CAAD 的理論基礎與核心元素

mindmap
  root((理論基礎))
        發展歷程
            CAAD角色演變
                早期輔助工具
                設計夥伴
                創意媒介
            研究方向轉變
                自動化設計
                設計認知
                人機協作
    
        認知科學
            Herbert Simon
                設計科學理論
                決策理論(有限理性)
            口語分析法 (Protocol Analysis)
                思考歷程分析
                設計行為研究
        應用
            設計過程模型
            專家系統基礎
    
        人工智慧
            AI設計應用
                知識表達
                推理機制
                學習系統
            專家系統
                規則資料庫
                推論引擎
                案例學習
            發展階段
                符號運算
                神經網路(連結主義)
                混合系統
    
        形狀語法
            George Stiny
                形狀規則理論
                視覺計算
            形狀代數
                形狀運算
                布林運算
                空間關係(拓樸關係)
            生成規則(衍生規則)
                自動生成(系統)
                設計(空間)探索
                風格分析

重要學者貢獻

北美澳洲

mindmap
    root((北美澳洲<br/>學者))
        CMU群組
            Omer Akin
                設計自動化
                模型與資料庫
                建築效能分析
                (衍)生成式專家系統
            Charles Eastman
                CAD先驅
                模型與資料庫
            Ulrich Flemming
                早期住宅研究
                牆線表示法
                SEED種子系統
                生成式設計
            Chiu-Shui Chan
                解析Simon思想
                Protocol Analysis應用
            Ardeshir Mahdavi
                SEMPER環境模擬
                建築物理環境模擬
                整合性模擬
    
        MIT群組
            William Mitchell
                數位建築未來探索
    
        澳洲
            John Gero
                設計運算四階段
                    模擬1968-1975
                    最佳化1972-1983
                    AI知識系統1980-
                    設計認知1992-
    
        華盛頓大學
            Mark Gross
                DMG設計機組研究
                手繪介面
                合作與限制條件
                虛擬實境

歐亞

mindmap
    root((歐亞<br/>學者))
        瑞士ETH
            Gerhard Schmitt
                歐洲CAAD發展
                CAAD研究與學程
                資訊建築
                21世紀校園
    
        日本
            Tsuyoshi Sasada
                城市與建築數位化
                大阪市中心再開發
                上海改造計畫
                數位化設計發展
    
        中國
            Zhaoji Wei
                CAAD思維模式
                HSCAD住宅系統
                    方案圖庫
                    方案生成編輯
                    綜合評價
                    專項分析
    
        香港
            Jin-Yeu Tsou
                CFD流體動力模擬
                風載分析
                風環境研究
                通風模擬

        英國
            Chengzhi Peng
                CAAD發展里程碑
                設計再現與溝通
                合作式設計
        
        台灣
            Ming-Hung Wang
                數位工具反思
                後設設計
                自動生成機制

演進與未來

mindmap
    root((演進脈絡<br/>與未來))
        早期1980s
            認知研究
                Protocol Analysis
                設計行為
                專家知識
            形狀語法
                規則系統
                生成方法
                風格研究
            基礎建立
                理論框架
                工具原型
                概念驗證
    
        中期1990s
            模擬系統
                效能模擬
                環境分析
                結構計算
            生成工具
                參數化設計
                演化計算
                案例式學習
            系統整合
                資料庫技術
                網路應用
                協同平台
    
        近期2000s
            AI整合
                機器學習
                深度學習
                生成式AI
            設計認知
                認知模型
                創意支援
                智能輔助
            實務應用
                建築資訊模型
                雲端協作
                行動運算
    
        未來展望
            合作設計
                分散式互動
                    遠端協作
                    即時同步
                網路平台
                    雲端服務
                    3D網頁
                團隊工作
                    角色分工
                    衝突解決
            數位實境
                虛擬環境
                    VR虛擬實境
                    沉浸體驗
                多媒體整合
                    視聽互動
                    感官回饋
                混合實境
                    AR擴增實境
                    虛實融合
            教育應用
                完整運算體系
                    課程設計
                    教學工具
                智能代理技術
                    智能助教
                    個人化學習
                線上教育
                    遠距教學
                    互動平台
            跨領域整合
                建築物理
                    能源效能
                    環境品質
                城市規劃
                    都市設計
                    社會議題
                工具反思
                    批判思考
                    人文關懷

        方法對比
            靜態vs衍生
                固定方案
                生成系統
                探索彈性
            單人vs合作
                個人創作
                團隊協作
                集體智慧
            模擬vs實境
                虛擬測試
                實體驗證
                混合方法

一、我的思維路徑分析

第一階段:困惑與求證

先從學習方式與狀態(況)與 HCI 相關,推薦此書籍與我相關的內容。第一個先抓出「形狀語法」(Shape Grammars)這個概念時,我並不急於深入細節。工具告訴我它為什麼推薦「視覺生成強、快速迭代」、能「避免使用者認知過載」,但我不明白為什麼。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工具會這麼說?

這個看似簡單的提問,其實隱含了我的學習策略:我不想先入為主地被他人觀點框限,而是想從全貌理解概念的位置與作用

第二階段:概念解構

當梳理文件內容後,我逐漸理解到:

  1. 形狀語法的核心機制 = 用有限規則生成無限變化
  2. 降低認知負荷的原理 = 在高層次抽象上工作,而非操作每個細節
  3. HCI 的啟發 = 用「規則介面」讓使用者控制複雜生成結果

這時我產生了第一個轉折性思考。

第三階段:個人化延伸

我意識到:「規則系統降低認知負荷」這個概念,不必局限於 HCI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我能否用 Shape Grammars 思維,創造一套幫助自己降低認知負荷的規則,應用在更多場景?

這是我從「理解概念」跨越到「為我所用」的關鍵時刻。於是展開了更多可能的應用場景:

  • 學習與知識管理
  • 日常決策
  • 創作與寫作
  • 資訊整理
  • 思考過程

我發現,規則不只是工具介面的設計原則,而是一種「思考框架」:一種認知槓桿。

第四階段:概念互補

當我進一步探索「手繪介面」(Freehand Drawing Interface)時,又遇到了類似的困惑。工具又告訴我它為什麼推薦「視覺思維強、即時反饋」、能「啟發自然互動介面」。

我的第三個問題是:為什麼手繪介面會有這些特性?

這次,我不僅理解了定義,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了兩個概念之間的互補關係:

  Shape Grammars Freehand Drawing Interface
核心 規則產生形狀 自由繪製形狀
思維 結構化、系統化 直覺化、探索式
降低認知負荷的方式 不用管細節,定規則就好 不用學工具,直接畫就好
適合階段 生成大量方案 初期探索想法

這兩者結合,才是完整的認知工具組。

第五階段:上位概念

最後,我嘗試建立這些概念之間的關聯:

我的第四個問題是:形狀語法 ↔︎ 手繪介面的互補,是否啟發了「後設設計」(Meta-design)?

實際上,後設設計才是「上位概念」,而形狀語法與手繪介面,是兩種實現後設設計的互補途徑。


二、我的知識架構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後設設計 (Meta-design)
"設計產生設計的機制,而非直接設計結果"
│
├─── 核心思想:設計如基因譜碼的機制,使形體能自然生長呈現
│
├─── 實現途徑一:規則驅動型(Shape Grammars)
│    │
│    ├─ 機制:定義變換規則 → 規則自動衍生形狀
│    ├─ 特性:結構化、系統化、可快速迭代
│    ├─ 降低認知負荷:不用管細節,定規則就好
│    └─ 適合階段:生成大量方案、系統化探索
│
├─── 實現途徑二:意圖識別型(Freehand Drawing Interface)
│    │
│    ├─ 機制:表達意圖 → 系統推理並提供工具
│    ├─ 特性:直覺化、探索式、即時反饋
│    ├─ 降低認知負荷:不用學工具,直接畫就好
│    └─ 適合階段:初期探索想法、視覺化思考
│
└─── 互補結合 = 完整的設計認知工具組
     │
     ├─ 手繪階段:自由探索,什麼都可以試
     └─ 形狀語法階段:發現模式,建立規則系統

關鍵概念節點解釋

節點一:後設設計(Meta-design)

  • 不直接設計結果,而是設計產生結果的「系統」
  • 思維層次的提升:從「我要什麼」到「我設計一套能產生可能性的機制」
  • 警示:簡單的規則可能有不可思議的結果,形體難以事先預知

節點二:規則作為「認知槓桿」

  • 將複雜問題結構化 → 降低決策負擔
  • 建立可重複的模式 → 減少重新思考的成本
  • 在高層次上控制結果 → 不被細節淹沒

節點三:應用延伸

  • 學習:「先全貌後細節」就是一套學習規則
  • 決策:「購買 > $XX → 等24小時 → 列3個理由」
  • 創作:「寫作前 → 列3個關鍵問題 → 每段回答一個」
  • 思考:「遇到困惑 → 問:我知道什麼?我不知道什麼?差距是什麼?」

三、我的學習洞見

洞見一:「先全貌後細節」

這種學習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規則系統」:一種降低學習認知負荷的機制。

洞見二:規則不是限制,而是自由的前提

  • 沒有規則,你會在無限可能中迷失
  • 有了規則,能在有限框架中快速迭代、探索邊界

就像形狀語法:有限的規則,能生成無限的變化。就像手繪介面:簡單的手勢,能觸發複雜的工具。

洞見三:結構化與直覺化的辯證

結構化與直覺化的結合

  • 手繪階段:允許模糊性和探索性,自由嘗試
  • 形狀語法階段:發現模式,提煉規則系統

這不是二選一,而是動態循環:

1
直覺探索 → 發現模式 → 建立規則 → 規則生成新可能 → 直覺探索新邊界 → ...

洞見四:後設思維的力量

傳統設計

  • 我想要什麼 → 我做出什麼
  • 完全可控,但也完全被限制在我能想像的範圍

後設設計

  • 我定義機制 → 機制產生出我「可能想不到」的結果
  • 部分失控,但能探索更大的可能空間

這種思維,可以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

不是每次都「設計」我的行動,而是設計一套「認知基因」(規則系統),讓行動自然展現。

效率是內蘊的機制自然展現的結果


結語:花不想容,只是綻放

書中有一句詩意的話:「花不想容,只是綻放」。

花不需要「設計」自己的樣子,花的基因(機制)決定了它如何綻放。美麗是內蘊的規則自然展現的結果。

這完美詮釋了我這次學習的體悟:我不需要每次都「設計」我的思考過程,而是要設計一套「思考的機制」:一套能識別情境、自動產生應對方式的認知基因。

當我建立了這套機制,思考自然會綻放。

然而,在這個科技工具不斷湧現、AI 似乎無所不能的時代,我想以伊斯曼的一段話作為結尾,為這趟思辨之旅敲下暮鼓晨鐘:

伊斯曼在討論時,曾說:「我這一生從70年代到90年代,看過許多新的電腦科技不斷的興起又沒落,然而最後真正留下來的是什麼?……做研究不要一味的追隨新科技的熱潮,重要的是問自己(建築)需要的是什麼?」

這段話,對於淹沒在資訊潮流中、一心只會玩弄電腦科技技術便以為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後進,打破資訊萬能的迷思,給予清澈的迴響。

當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下看時,我看到的不只是工具與技術,更是一種對「什麼是設計的本質」的深刻叩問。

真正留下來的,永遠不是工具本身,而是我們如何思考、如何創造、如何在有限與無限之間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


尚未完成

下一步

  1. Meta-design、Shape Grammars、Freehand Drawing Interface 與 Supporting Design Learning with Design Puzzles 關聯

問題一:規則的彈性邊界在哪裡?

規則要簡單到能記住,但也要有彈性而非僵化。那麼,什麼樣的規則最有效?如何設計「能自我調整的規則」?

問題二:如何平衡「控制」與「湧現」?

後設設計強調「部分失控」,但設計者如何在「讓機制自由生長」與「保持方向感」之間找到平衡?

問題三:認知槓桿的極限是什麼?

規則系統能降低認知負荷,但會不會也帶來新的僵化?我們如何避免「被自己的規則困住」?


Reference resource

Primary Source: Chiu, M. L. (Ed.). (2003). CAAD TALK 2: Dimensions of design computation. Taipei, Taiwan: Garden City Publishers.

註:本文引用之概念涵蓋形狀語法、後設設計、手繪介面、CAAD 理論基礎及學者貢獻等多個章節內容。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